近日,记者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一家服饰公司的扶贫车间,缝纫机的“哒哒”声不绝于耳,60余名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熟练地进行服装加工制作,裁剪、缝制、熨烫、上拉链……现场一派忙碌景象。
据了解,2019年该服装厂落地民和县,是民和县委县政府联合民和县扶贫局成立的易地搬迁服装加工扶贫工厂,是东西部协作项目之一。新车间于2021年3月投入生产,配套有年生产30万套服装的车间和生产防护服无菌室,主要是做校服、工作服、床上用品、窗帘及各种服装的生产销售,最近该服装厂正在制作一批校服。
“现在厂内有60多名附近的村民在这里工作,针对新人还有专门的补贴和培训,我们正在全力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该服装厂负责人印云南表示。
服装厂的落地,点燃了当地群众新的致富希望。“我对裁缝很感兴趣,家就在民和县上,上下班都有公司的大巴车接送,只有40分钟的路程,真的很方便,现在一个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是按件计费的,远比我前几年出去打零工强多了。”今年54岁的贵月英在该服装厂已有7年的工龄,她平日就酷爱缝纫裁剪,听说家门口建起了服装加工厂,便来挣钱贴补家用。
来自乐都区李家乡的吴梅香,于去年7月份入职,经过一周的培训后,也在该服装厂找到了工作,负责给服装上拉链。每天,吴梅香完成手头工作后,还会主动去窗帘的网编流水作业。“虽然一直坐着,但是多劳多得,我愿意一直干。”说话间,吴梅香已将上好拉链的一件校服放在一旁。
据了解,自2017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与民和县结对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累计落实帮扶资金2.7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0项。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已先后与21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其中16家已投产,5家正在建设。目前,该服装厂已吸纳民和县北山乡和其他乡脱贫户15人,村民22人。
除此之外,民和县年年都会组织召开滨湖——民和东西部协作专场招聘会,定期提供滨湖区招聘岗位信息,帮助更多村民就业,对重点监测人群实施就业帮扶,对全县有劳动力、有意愿发展产业的监测户给予产业扶持,以鼓励生产增加收入,确保监测户“有产业、能增收、能致富”。
盛夏时节,绿意葱茏。无论身处车水马龙的城市,还是游人如织的原生态旅游景区;无论是拔地而起的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点主题展厅,还是日新月异的乡村美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处处呈现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火热场面。
近年来,威远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因村施策,突出造血功能,使出真功硬招,逐步的提升经营性收入,村级集体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
6月28日,记者走进互助县威远镇城区以北的威远汽配城,现场焊花飞溅、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正在修车,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威远汽配城位于县城以北,紧邻互助县利民加气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该项目于2020年6月下旬开工建设,2022年4月投入运营,总占地面积达2公顷左右,总建筑面积为7818.5平方米。这座集汽车销售、配件、修理、汽车装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不仅是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群众吃上“产业饭”的重要支柱,更为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一座汽配城,凝聚了威远镇23个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希望。近年来,威远镇整合23个村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专项资金、非贫困村发展扶持集体经济专项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共计3350万元,建成威远镇涵盖人口最广、占地最大、投资最多的村集体经济项目——互助县威远镇汽配城。
前来务工的威远镇崖头村二社的脱贫户宋秀清说:“我是今年五月份来这边上班的,家里不忙的时候过来打扫一下卫生,一个月来两三次,工作轻松,时间也自由,一个季度有2500元的收入。”
据汽配城负责人王春元介绍,目前,汽配城共有商铺4栋23间、厂房5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题展馆1座。每年将商铺租金收益的80%按各村入股比例进行分红,20%用于汽配城日常管理。同时,作为各村当年村集体经济分红收益,70%用于村集体经济再发展,30%用于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
威远镇寺壕子村是23个村“抱团取暖”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一份子,该村投资124万元修建二手车市场,目前入驻的二手车商户有12家,年租金收入达24万元。
“现在,汽配城已有20间左右的商铺和1座厂房租出去了,剩下的也在积极招商,预计可实现年净利润220万元,辐射带动村民就业预计200余人。”王春元说。
一座拔地而起的汽配城,撑起了群众产业振兴的新希望,为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夏日的海东,绿荫如海、繁花似锦,处处都是迷人的风景。走进威远镇卓扎滩景区,网红桥、彩虹滑道等现代游乐设施与土族民间传统文化轮子秋表演、纳顿表演等巧妙布局,星罗棋布。游客或漫步在文化长廊,欣赏着土族文化;或寄情于土族歌舞,纵情欢歌;或热衷于土乡美食,边吃边聊……
记者见到颜章东时,他正和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成员讨论今年景区的发展状况。谈起景区建成发展与村集体经济之间的联系,颜章东指着不远处的景区高兴地说:“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处砂石坑、臭水沟。2015年,经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评议、党员群众大会决议,卓扎滩村‘两委’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收回采砂场,整合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同周边村抱团发展村集体经济,投资建设‘生态旅游景区’,近六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收益高达3363.9万元。”
顶着午后的烈日,记者来到位于卓扎滩村的红红农家院。正值夏季旅游高峰期,老板王有宏正在门前整理自家的小菜园,忙得不亦乐乎。
“正值芍药花开的季节,吃上一顿农家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段时期,很多客人会选择在天气好的时候过来体验一番农家乐,让我们增加了不少收入。”王有宏笑着说。
走进农家院内部,整个院子干净整洁、装修设计融入了中式风格。看着眼前经营得火热的农家院,王有宏百感交集,创业初期的往事涌上心头。
刚开始,少有村民敢开农家院。“万一没有游客怎么办?”的疑虑在王有宏的心间萦绕。做了支持村集体产业的决定后,王有宏的农家院一直专注于食材的品质,并钻研经营之道,生意因此越做越大,店内的锅子也从原先的10余个增添到现在的40余个。
“我们家现在的收入全靠农家乐,家里的土地都流转出去了,一年的土地流转租金也能拿到4000多元。村里还给我们缴纳水费、医保、养老等费用,日子是越过越好了。”随着景区的名气慢慢的变大,王有宏的生意也慢慢变得好,每年农家乐的营业额就有20多万元。
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2018年4月,在卓扎滩村党支部的牵头下,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成立了青海德民生态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政府+村集体+企业+村民”的发展模式。2018年年底,景区收入达20万元,就业人数达25人,153家自发经营摊点户均收入超1万元。
现如今,土地流转、招商引资、项目规划、景点建设、旅游综合收入达5000余万元……所有设想一一成真。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和就业的愿望。“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太幸福了。”这是王有宏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们村终于有了自己的广场,以后大家都可以到新广场健身、唱歌跳舞,活动活动了。”近日,家住威远镇白崖村的村民们都特别高兴,期盼已久的广场终于修好了,大家的广场舞健身计划也终于提上日程。
走进白崖村的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下休闲乘凉的老人们悠闲自在,广场周边绿树成荫,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运动器材等一应俱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公示栏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橱窗等无不彰显着白崖村的党建活力。
小小的文化广场是白崖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象征。几年前,白崖村党支部借助临近县城的优势,整合4.6公顷集体建设用地租赁给建材公司和商砼公司,当年收入(租赁费)28万元。这犹如一剂强心针,极大地调动了村“两委”和群众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信心。
有了成功的实践,白崖村党支部在探索的道路上加快了脚步。通过排查整合可利用土地资源,村“两委”积极招商,引进乳制品企业入驻废弃的村办学校,年租金8万多元,并协调入驻企业吸收本村50多名劳动力就业,提高了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号召力。
不仅如此,在村企的健康良性互动过程中,企业热情参加村里乡村振兴和慰问党员等活动,互促互进、一起发展,让村“两委”和企业都尝到了合作共赢的甜头,也让附近群众得到了村党支部引领发展村集体经济带来的实惠。
面对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白崖村“两委”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2018年,村“两委”积极争取较少民族发展扶持资金,修建了一所四合院,引进一家白酒企业,每年由企业向村集体支付租金8万元;吸收扶贫产业资金28.08万元,每年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2.8万元,在村企互助共建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的征程。
如今的白崖村,全村村集体经济依托房屋、集体土地、仓储物流、刺绣制作、光伏、汽配城分红等逐渐壮大。据统计,原村砖厂改建成四合院后,每年租金收入达4万元;原白崖小学租赁给青海雲牧乳业,每年租金收入金额达4万元;集体土地租赁给沙场、养殖场,每年租金收入金额达29.2万……白崖村广大群众正信心十足地在党建引领下的强村富民之路上昂首前行。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引领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如今,威远镇各村的集体经济如火如荼,村美、民富、产业兴的构想已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也正在一步步实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